竞技宝电脑版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战机驾驶员专用设备飞行员的

来源:竞技宝电脑版网页    发布时间:2024-11-17 08:02:49

弹射座椅是飞机发展史上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了拯救了无数飞行员的生命。据统计,自20世纪4...

产品详情

  弹射座椅是飞机发展史上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了拯救了无数飞行员的生命。据统计,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弹射座椅大约挽救了1.3万人的性命。尤其是在激烈的空战对抗中,弹射座椅更是成为了飞行员最后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的幸运,但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弹射座椅的作用还是相当可靠的。

  在一战时飞机刚刚被应用到战场,并未配备专门的逃生设备,一旦飞机被击中或者失事,飞行员能够使用的逃生装置只有简易的降落伞。不过,在那个时代飞机的速度并不高,降落伞足矣。但更多的时候,飞行员是不配备降落伞的。因为在当时某些国家认为,携带逃生装置去执行任务是一种“懦夫”的表现。军队也在警告飞行员,你只要专心的执行自己的任务即可,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考虑,包括被击落阵亡。

  当然,这种做法毕竟是少数国家的行为。大多数国家还是非常珍视飞行员的生命,因为培养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成本可不低,一个降落伞才多少钱?谁都不会去做一桩赔钱的买卖。不过即使配备了降落伞,驾驶员成功逃生的机会仍然不高。因为当时的飞机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一旦被击中就会引发火灾,加之飞行高度问题,驾驶员逃生的时间非常短。即使安全落地,大部分飞行员都会伴随着严重的烧伤。

  随着二战爆发,飞机制造技术不断提升,速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当飞机时速超过600公里时,再实施类似的逃生手段时除了防止烧伤以外,驾驶员还需要面对更加严重的情况,强大的气流会将飞行员狠狠的抛出,此时很可能撞到飞机的尾翼或者螺旋桨上(双引擎以上的轰炸机)。这就需要一款专门的设备来辅助驾驶员逃生,它必须能够保证驾驶员以大于战机的速度脱离飞机飞行的轨迹,防止出现脱离战机后撞到机身任何部位而造成二次伤害。弹射座椅的出现将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

  弹射座椅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20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秘密的发展本国的航空能力,许多性能先进的战机先后投入生产。而相关的航空配套工程也在同步展开,驾驶员逃生设备就是其中之一。德国工程师在对驾驶员的逃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最为主流的思想有两个,一是在驾驶舱上部设置弹簧系统,当战机被击中需要弃机逃生时,利用弹簧的拉力将飞行员拽出驾驶舱。另外一个是在驾驶员座椅底部设置压缩弹簧,一旦飞机失事,弹簧释放,将驾驶员弹出驾驶舱。这两种方案都曾在德国的飞机上进行过测试,对比而言军方更加倾向于弹射逃生的方式,这也就是早期的弹射座椅的雏形。

  此后,随着德国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制,1939年德国航空医学部开始深入研究和试验了驾驶员逃生系统,以解决驾驶员在高速飞机上的逃生问题。此时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以辅助动力推动座椅高速脱离的弹射座椅上,同时进行了人体在极大加速度情况下的生理极限承受能力和受损伤程度测试。

  根据实际情况,此时的弹射座椅已不再使用弹簧作为动力,而改用压缩空气或者火药爆炸作为动力推动座椅升空的模式。这其中爆炸弹射座椅因结构简单而备受青睐。因为压缩空气弹射座椅的辅助系统过于庞大,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安装如此复杂的设备,特别是在战斗机上。

  德国亨克尔公司在这方面首先开展了研究。在30年代末期,亨克尔公司着手研发了自己的压缩空气式、炸药式和火箭动力弹射座椅等。并在其研制的飞机上应用,包括亨克尔-162、亨克尔-176、亨克尔-219和亨克尔-280等机型。其中亨克尔-176是世界上第一架安装有火箭发动机的弹射座椅。

  1942年1月13日,在亨克尔-280战斗机试飞过程中,驾驶员首次使用弹射逃生并取得了成功,这也是人类飞行史上的首次弹射逃生。当然,此次试验并非专门为了测试弹射座椅而进行的。这名叫做赫尔穆特·申克的飞行员在试飞过程中,因飞机遭遇结冰事故急速下坠,迫不得已启动了飞机安装的压缩空气式弹射座椅,逃生成功。

  到二战结束时,德国一共进行了大约60次的弹射逃生试验,借此德国人获取了高速弹射过程对人体损伤的初步数据。确立了弹射座椅的基本形式既以火药爆炸为主要动力,放弃了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弹射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实施该弹射过程需要的附属装备过多,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且不稳定,储气容器制造要求高,对于一般的战机来说无法满足所有的条件。而爆炸式弹射座椅则相对轻便,体积小,效率却非常高。至于以火箭助推器为动力的弹射座椅,因相关技术在当时还不成熟,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研究德国就已战败。在盟军占领德国后,这些技术先后流入盟国手里,为后续英、美等国开发自己的弹射座椅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

  除了德国,包括英国、美国、瑞典在战争期间也进行了弹射座椅的试验,这其中以英国马丁·贝克公司和瑞典的萨博公司的产品最为知名,而美国初期研制则专攻向下弹射逃生的技术。但是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战争后期或者战后开展的,总体来说德国人无疑是弹射座椅研制方面的先驱。

  到了现代,火箭推进器技术逐渐成熟,现代的弹射座椅动力基本以此为动力,产生的加速度可以达到10-15G左右。弹射座椅也成为现代战机必备的装备之一,其重量大约在100公斤左右,其组成部件多达3500多个,造价更是高达上百万美元。

  2、弹射动力装置,通常由两级火箭助推器组成,其中一级为弹射驾驶员,二级为校正飞行姿态;

  3、翻盖式或爆破式舱门破碎机,作用是清除弹射通道障碍,这里主要指驾驶舱盖;

  4、人体躯干约束机构,校正和固定人体姿态,最大限度的降低加速度对人体的伤害;

  8、座椅救生套件。包含紧急氧气供应和生存设备,在高空为驾驶员提供氧气,同时固定关键部位,如头部和腿部等;

  具体的弹射过程为,当驾驶员拉动座椅底部拉环后,弹射座椅开始工作。点火机构在第一阶段的工作时间为0.2秒,座椅和机体分离。此时人体约束机构开始运行,将驾驶员牢牢固定在座椅上(校正驾驶员姿态,尽量减少因不良姿态而造成的伤害)。顶部舱罩以爆破或者侧滑的方式清除,保证弹射通道顺畅。

  第二阶段激活火箭发射器,既发动机。在这个过程中驾驶员将承受的15G左右的重力加速度,工作时间0.2秒。同时启动稳定控制系统,稳定座椅飞行姿态,保证驾驶员不会撞到飞机尾部。如果是双座飞机的话,一般都是后座人员先行弹出,而后是前舱人员,这样可以避免前舱人员座椅的火焰尾气烧到后座人员。

  弹射器运行1.35秒后,制动系统开启。座椅发动机工作完毕,制动系统停止工作。飞行员的安全带、头部、手臂和腿部的束缚被打开,主降落伞打开,主降落伞直接与驾驶员相连,座椅此刻开始分离。整个过程约为2秒。

  但是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多数的战斗机事故都发生在低空。这对于弹射座椅的飞行高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专门开发的零零弹射座椅(零速度、零高度也可以理解为静态时),其火箭推进器运行时间会较一般的弹射座椅长一些,以保证驾驶员可以飞到足够的高度实施伞降作业。目前战机装备的弹射座椅都具备在零高度情况下实施弹射和安全伞降的能力。

  虽然相比于机毁人亡来说,弹射逃生成功的飞行员很幸运。但是因为巨大的过载会对驾驶员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急速加速过程中,骨折和心理创伤都是在所难免的。

  一般来说再低于3000米左右的高度下实施弹射,对于氧气的需求并未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如果你在超过6000米以上的高度实施弹射,稀薄的空气会使飞行员窒息而亡。因此一般的弹射座椅附属设备上都会带有一个专门供氧的氧气瓶。

  但你以为这样你就可以万无一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根据数据统计在使用弹射座椅逃生的驾驶员存活率超过92%,如果你不是高速贴近地面实施弹射一般都会活下来。但因为弹射座椅的初速度非常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驾驶员会因为超高的加速度(12-15G左右,一般不超过15G)而造成不同程度脊柱损伤(不过类似脊柱断裂的例子非常少)。除此之外,头部受伤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头部重量和头盔及其他辅助设备总重大约在7公斤左右,在15倍重力加速度情况下,头部将承受的重量大约在百公斤左右。这个就不用细说了吧,发挥您的想象。虽然驾驶员是经过特殊训练出来的,但是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头部损伤。

  目前,弹射座椅已发展至第四代。其中尤以英、美、俄三国的技术最为先进,未来弹射座椅的发展趋势将以最大程度减小对驾驶员的损害为发展方向。美国的UTC宇航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矢量弹射座椅,可以根据飞行员的体重而调整弹射座椅的推力,更加智能、安全的弹射座椅将在不久的未来问世。

  科普一下…如果战斗机驾驶员一旦弃机跳伞,如果生还,这辈子都不会在上天飞行了…将会接受一系列的审查,

  歼10这么多年成功率很高,余旭是因为弹射时撞到了僚机,还有一位是夜航时撞山,根本来不及

  记者11月1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完整出舱视频丨“80后”乘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 叶光富累计飞行时长超一年刷新纪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11月4日02时15分,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今日油价将在11月6日24时调整,目前预计下调油价160元/吨。车友们相互转告,2天后油价就要大跌了。今日油价92,95号汽油与0号柴油请看下方油价列表。

  央视网消息:今年,财政部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重要民生工程建设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随着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发布,大量专项债资金加速落地,带动财政支出明显加快。

  长期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研究员已赴广州实验室工作。10月31日,武汉大学官网发布了一则“严欢团队Nature发文首次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的消息。其中,该消息披露了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石正丽的任职单位为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永恒 11月3日,有网友发视频爆料称,安徽芜湖一公园内有人在帐篷内死亡,疑因一氧化碳中毒,引发网友关注。视频显示,在一处草地上,多名民警正在围绕一处帐篷布设警戒隔离区,不少群众站在警戒线外围观。

  “流量”,“网红”,这些词像是互联网时代最锋利的刀刃,能轻易地把一个人推上神坛,也能毫不留情地将他拉入深渊。

  2021年,12岁的燕燕(化名)与网上结识的朋友线下见面,然而就是这次见面,让她的人生陷入噩梦之中。因为燕燕本身是残疾人,缺了四根手指,出生不久就被妈妈抛弃,而爸爸由于小脑萎缩也一直没有劳动能力,而燕燕则由叔叔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