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竞技宝电脑版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盘点抗战期间国内的“苏联造”轻重武器

来源:竞技宝电脑版网页  发布时间:2024-07-25 03:03:47 

  众所周知,抗战期间国内的军事工业落后,军队的武器装备只能“万国造”,在当时属德式装备最常见,尤其是精锐的德械师,装备了不少德式火炮和德式战车。

  不过德式装备并不是唯一,其实在抗战期间国内也有很多苏联造武器,有的是引进了的,也有一部分是苏联援助的。

  抗战期间国内的空军虽然比不上侵华日军,但装备的战机种类也不少,当中就包括一部分引进苏联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战斗机当中就有伊尔-15型。

  此型号由前苏联的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研制,于1933年首飞,1934年到1937年期间生产,也属于当时世界上常见的双翼战斗机之一。

  曾在四十年代初期,“国民”空军就引进了少量的伊尔-15战斗机,不过后来还是被美式战斗机所取代。

  同样是前苏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的一个型号,相比之前的伊尔-15,这个型号要好一些。

  首先它属于单翼战斗机,飞行视线更好,战斗时也很灵活,机身进行了简化,使其重量更轻。

  除了战斗机,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也装备过苏联制造的轰炸机,就比如SB-2型轰炸机。

  SB-2轰炸机由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三十年代初期设计,1934年完成首飞,其中的“SB”在俄语中代表的是“快速轰炸机”的意思。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此时的国民空军也引进了少量的SB-2型轰炸机,虽然在整个世界算不上先进,但是对比空军以前装备的老式英美轰炸机,还算不错的。

  曾在1938年武汉会战中,SB-2轰炸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并对日军地面部队和水面舰艇部队给予重创。

  抗战时期国内的装甲部队十分落后,所使用的坦克都是过时型号,比如德制一号系列,英制维克斯系列等,当然也曾引进了不少苏联制造的坦克装甲车,其中最常见的苏制坦克就是T-26型。

  T-26也是一种轻型坦克,是由前苏联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研制,本质上在英制维克斯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所以在它身上也能看到一点英制轻型坦克的影子。

  T-26的武器部分配备一门45毫米战车炮,辅助武器有两挺7.62毫米DT机枪,车身装甲最大厚度15毫米,战斗全重10.5吨左右。

  1938年后期,中国引进了不到100辆T-26轻型坦克,虽然不算是先进的战车,但相比早期引进的英、德坦克,T-26已经很先进了,当年还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除了苏制坦克,当时的国军中还装备了多种苏制装甲车,常见的有BA-3型轮式装甲车。

  这个型号由前苏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设计,自身就是用美国福特六轮卡车的底盘改进的,车身装甲厚度大约8毫米,战斗全重6吨。

  武器部分直接安装了一个T-26轻型坦克的炮塔,内含有一门45毫米战车炮和辅助的7.62毫米机枪。

  也是在抗战爆发后,有不少的BA-3装甲车被引进到国内,当年随同T-26轻型坦克一同参加过昆仑关战役。

  BA-20本质上也是改装而来的,使用的是GAZ-M1越野车的底盘,加装了全封闭式装甲车舱。

  不过BA-20相比BA-3要弱一些,装甲厚度只有4~6毫米,武器部分只有一挺7.62毫米机枪。

  抗战时期的国军苏械师也装备了很多苏制枪械,其中就有最独特的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该枪本质上是在马克沁M1910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的,最大特点是去除了水冷套筒,改为风冷式套筒,并增加了双脚支架,为了方便步兵使用,机匣末端还增加了木质枪托,然后使用圆形弹链盒供弹。

  这种机枪也是发射7.62x54毫米弹药,弹容量100~250发,每分钟理论射速600发,有效射程1000米。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在1925~1928年期间生产,产量大约2450挺左右,有的装备苏军步兵,有的作为航空机枪,但由于枪身太重,性能差,很快就被DP系列轻机枪取代。

  除了笨重的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外,抗战期间的国内也有少量的苏制DP轻机枪,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也被老一代人称为“转盘机枪”。

  这种轻机枪是二十年代末期的产物,其研发初衷就为了取代笨重的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DP轻机枪也是发射7.62x54毫米步枪弹,最大特点是使用弹盘供弹,分为47发、60发和101发不同容量的弹盘,全自动开火每分钟理论射速大约600发,有效射程800米。

  这个型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军队就是开始采用,发射7.62x54毫米弹药,可使用弹链或者弹药箱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500~600发,标尺射程2200米。

  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就曾向国内援助了一部分马克沁M1910型重机枪,在国军当中主要装备苏械部队。

  抗战中国内的步枪种类五花八门,纯纯的“万国造”,除了常见的德式步枪外,国军苏械部队中也装备了很多苏制步枪,就比如最有名的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

  这种步枪早在十九世纪末期就已经问世,作为沙俄军队的第一种无烟火焰步枪,也是发射7.62x54毫米弹药,弹仓容量5发,有效射程1000米。

  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的产量很高,在一战、二战都被苏俄军队大量使用。

  抗战期间国内的冲锋枪并不多,常见的也就只有仿造的MP18“花机关”和晋造汤姆逊。

  不过苏械部队中也有少量的苏制冲锋枪,就比如PPD系列,也叫“波波德”冲锋枪。

  这是前苏联三十年代初期,根据芬兰索米KP/31研制的一种冲锋枪,发射7.62x25毫米手枪弹,能选用25发弹匣或者71发弹鼓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800发。

  但在实战中发现这种冲锋枪并不可靠,后来被更加优秀的波波沙-41型冲锋枪取代。

  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秀的冲锋枪,但这对于当时缺乏自动武器的我们来说,冲锋枪可是“稀罕物件”。

  抗战国内也有不少苏制火炮,比如苏制M1930型37毫米反坦克炮,也叫“37战防炮”。

  此型号在三十年代初期定型,在设计上模仿了德国的PAK37型战防炮,可以说两者原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

  到了1932年,又在M1930的基础上,改进出了一款45毫米的版本,叫做M1932型45毫米反坦克炮。

  抗战中的苏械师也装备了一些苏制迫击炮,常见的就是PM40型50毫米迫击炮。

  该型号最大的特点是轻,在战斗状态下仅有9.3千克,分解运输的时候会更轻。

  PM40能发射常规弹药或者纵火弹、烟幕弹和化学弹等,最大射程800米,当时主要装备在苏械师的连级单位里。

  抗战期间国内75~76毫米的牵引火炮很常见,除了法制火炮、德式火炮外,也有苏制型号,就比如M1902型76毫米野战炮。

  该型火炮在十九世纪末期就开始设计,曾在日俄战争中被沙俄军队使用,到了三十年代,这种火炮已经过时,所淘汰下来的都援助给了抗战中的我国。

  这个型号并不是俄国独立设计的,而是在法国施耐德火炮上面改进而来的,最大射程可达16公里。

  抗战中的国内也少量的苏制高射炮,有M1931、M1938型等,其中很常见的就是M1938型76毫米高射炮。

  以上只是抗战期间国内的部分苏式武器,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记载和不常见的型号,如果你还知道哪些文中未提及的,欢迎在评论中补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