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之《月球梦想(5)》脚本
来源:竞技宝电脑版网页 发布时间:2024-07-11 22:33:30
在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能够登上月宫看一看一直是华夏子孙一个由来已久的梦想。
2007年10月24日十八时零五分,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人登上月球的航天计划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在十个月之前,一支神秘的部队正在为这一天的发射忙碌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城。对这个地方,总装备部某安装总队的官兵们十分熟悉,他们曾参与搭建了卫星发射塔多座。2005年底,安装总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而其内容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
要拆西昌三号塔,当时我问,为何需要把它拆掉,当时就想,为什么不再建一个多好,还非要把它拆了干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三号发射塔建成于1982年,先后有二十八颗卫星从三号发射塔升空。按照以往的惯例,使用后的发射塔不用拆除重建。因每个航天发射塔都铭刻着航天事业的艰辛足迹,即使退役也会被作为纪念塔永久保存,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发射塔架修建史上从未有过拆解塔架的历史。而这一次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满足“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任务的需要进行重建。当然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之前,我们还需要发射其他的卫星。
主要还是任务赶得比较紧,如果是在其他发射塔的旁边再建,这一段时间方面来不及的,其它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塔底下还有一个庞大的导流槽,这个是很大的,这个花费时间很长的,所以当时就拆。
根据上级指示,一颗卫星将在2007年年初发射。而现有的发射塔架并不适合这颗卫星发射,必须重建一座新的发射塔架。这就要求新建发射塔架必须在2006年12月30日前完工交付使用。
发射场建设能不能按时完成这是前提,发射场建不了,我们不可能双手把卫星送上天,这是达不到的,我们是造天梯的人。
对于建造卫星发射塔的安装总队来说,他们执行的每一次任务都是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从1951年总队成立开始,共和国每一步航天发展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1960年,这支部队的前身原国防科工委某部挺进渺无人烟的罗布泊,承建了我国第一颗爆炸的核爆塔。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以及在后来的多次卫星发射中,发射塔架的建造都是出自这支安装总队之手。而当每一次发射成功的时刻,他们往往已经撤离现场,悄悄赶往下一个火箭腾空的地点。
这个伟大的事业凝聚着官兵,鼓舞着官兵,激励着官兵。所以我们为了这个建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为我们的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无私地奉献着。
丰富的经验,肩负的重任,让这些为卫星搭建天梯的人不惧任何艰难,但从没遇到的问题这一次却实实在在地摆到了他们面前。
2006年12月底要达到条件,那么是按这个时间结点,所以它的工期就非常紧。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塔旁边的这座二号塔,也是由安装总队建造的,它建成于1990年,是当时世界上公认建造速度最快的发射塔,总共用时四百八十天。这次任务如果建塔速度和建造二号塔时相同,再加上拆除旧塔的合理工期九十天,总共用时将达到五百七十天。
然而上级赋予的任务却是在2006年12月30日前完成所有安装调试达到发射标准,满打满算全部工期只有一年零一个月。并且他们这次还要面临从不进行过的拆塔作业。
上级给我们的时间很短,这样呢应该说在原址上拆除重建主要比在一个新的地方选一个新的地址重建应该说要快,节约时机。保证发射任务的需要。
历史上从来就没因为我们的因素影响到每次试验,没影响到。那么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不也许会出现这个情况,所以我们有责任做好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完成好。
安装总队的官兵心里清楚,即便是在过去自然环境恶劣,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全体官兵在执行塔架安装任务时都是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交付使用。虽然这次任务时间紧迫,并且将面临拆塔的难题,但大家的心里却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而要拆掉这座旧的三号发射塔官兵们又打心眼里舍不得。二十三年前,他们亲手搭建的三号塔架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
一座塔也是一座丰碑,塔架拆掉从感情上讲我也是感觉有点恋恋不舍。因为曾经我们在那个地方战斗过,工作过。
确确实实不忍心去动它。当时那个情景我还跟他们讲,我当时在哪个地方在干,拿着什么工具。
然而这些曾经为共和国航天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建塔人同样知道,要在这么短的工期内重建出一个全新的发射场坪和发射塔是不现实的,只有牺牲旧塔在原场坪基础上重建新塔才可能正真的保证预期时间的发射任务,拆塔是他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地方的拆电视塔是有的,像发射场的发射塔拆,这是没有听说过,没见过,没有干过。
航天发射塔塔架由钢架结构搭建而成,为了承载卫星发射时运载火箭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发射塔架的建造要求十分坚固。虽然三号塔建于1982年,二十多年风雨侵蚀,很多地方已经锈迹斑斑。但内行人清楚这比拆除新建不久的塔架要难得多。
生锈了,往下拆拧螺栓,螺栓拧不动,另外吊装挂点挂不对的话,可能会引起这件拆开以后要倾翻,要发生大的事故。
在安装总队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三级技术的人能参加安装工程;但没有五级的技术,你就拆不了塔。建造塔架都是从下向上顺序安装,随着高度逐步升高,负责安装的官兵也能对高度渐渐适应。而拆除塔架正好相反,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们要从七十七米高的三号塔架顶端开始,没有一点适应过程就马上进入高空作业,有很大的危险性。
上高还是有一些要求和规定的,恐高不能的,身体有不适应上高的,恐高,心脏不好的,高血压坚持不让上的。
对于安装总队来说,上一次修建发射塔架还是几年前的事。如今很多熟悉操作的老兵多数已退伍。工期紧张,没有拆除经验的新兵又多,所有的困难使得这次任务显得很艰难。
尽管信心十足,但只要手中的蓝图没有变成现实之前,所有人的任何承诺都是无效的。2005年12月8日,安装总队开始进场了。
作为这次重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杨晓明把官兵的士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知道在工期紧张面前,只有保持昂扬的斗志,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我们带班鼓舞士气,带动部队有好处,干部带班,干部跟班作业这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组一般工程现场并不多见的画面。在跟班作业中,李建平和展才兴两名高级工程师亲自上阵,和官兵们在一线一起摸爬滚打。
在为期三百多天的施工中,预计拆除三号塔的时间是七十天,如果这一段时间延迟,后面的建塔压力会更大。
这个时间是不可更改的,无论前面发生啥,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要完成它。就像我们执行战斗任务一样。
从2005年12月8日进场一开始,所有官兵就做好了冲刺的准备。为了使首次登塔高空作业的新战士尽快适应,工程师们细心讲解老塔架的结构和拆除方案,手把手教安全绳的系法和高空行走方式。然而尽管准备工作十分周密,12月12日拆除旧塔的工作真正开始的第一天,就出现了极为困难的情况。
吊第一个,我记得我们吊回转平台,就是抱的那种,那个要整体吊,重量不是很重,那个也因为要跟回转部分,回转绞座部分分开,螺栓不好拆,有的卸了还拿不出来。
拆除工作一开始就很不顺利,这给安装总队的官兵敲响了警钟,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执行拆塔任务。也是从这一天起,每一名工程负责人的心也都开始悬了起来。
到什么时候把心放下去了以后,就是大家都吃完饭,吹了熄灯哨以后,这时候才把心放下来。
四川的天气潮湿,锈得很,锈螺栓已经跟螺母连接在一起了,很困难。那么我们用煤油浸泡渗透,完了以后再去拧。有时候因为塔架多年进行保养,上面油漆很厚,也是拧不下螺母的原因,那么用气焊去烤,把它那个漆烤掉,再加上煤油渗透,完了以后再拧。
显然,如果不尽快想出新的办法,这种施工进度有很大的可能性延误工期。于是官兵们开始加班加点追赶工期。
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是不可能按时下班。由于时间这么紧,只要这个看能看得见,能保证安全我们就尽可能多干?那钩正在吊着,也有一定的可能通宵下不来。
2006年2月5日,也就是拆塔作业进行到五十六天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矗立了二十三年的三号塔拆除完毕。而提前十四天完成拆塔任务,是安装总队的官兵们都没想到的。
那天怎么说,就是最后一下把它拆下来了,我们当时几个人,就是现场几个,我们几个老同志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就是说握个手相互祝贺。
拆塔的工作提前完成却并没有让安装总队官兵们顾得上喘一口气。紧接着建塔的工作就展开了。
两点多睡不着,脑子装着很多事?有哪些需要做铺垫的,该准备什么,随着怎么样,落实到人,非常非常详细。
对于这支有着丰富建塔经验的部队来说,新塔搭建的工作似乎应该显得轻松一些,然而就在主体已经封顶,准备安装塔架回转平台的时候,他们又遇到了从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塔吊最多能够吊单件重量不超过二十吨,那么我们就是这一个回转部分那个绞座系统,它是最下面一个完整的组合起来以后吊装的话,它是四十多吨,那显然是吊不动的。
在发射塔架上,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回转平台,在主体塔身正面的回转平台,闭合时可以将火箭包住,来测试和保暖,而当回转平台打开,火箭才能点火升空。回转平台和塔身就像门和门框一样紧密结合,旋转自如。连接回转平台和塔身的部分,称之为“绞座”。绞座是决定回转平台能否回转的关键部位,按照以往经验,吊装四十吨重的绞座需要用一百五十吨的吊车,而这一次却不行。由于新塔是在老塔场坪基础上修建的,因此作业面很狭窄,根本没办法开进能够吊装四十吨重量的吊车,而现有的吊车最大起重吨位为二十吨,这可让安装总队的官兵绞尽了脑汁。
分几件分别吊上去。等于就是一个整体拆开以后在塔上面组装,这个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高空作业量多了。
谁都难以预料,把一件件近二十吨重的全钢质构件,在高空组装要面临多大的难度,但安装总队的官兵不仅全部安全吊装完毕,而且还比预期的时间缩短了很多。
要想把体积非常庞大的绞座,按其结构分解成四块进行吊装,就必须在地面做好复核尺寸无误、定型加固的工作。而拆解后的绞座反而由于重量减轻,给加穿螺栓的工序带来了方便。在官兵们极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下,绞座吊装工序出人意料地缩短了工期。
四川阴雨的气候也总是给官兵们出难题。有时雨一下就是几天,三百多天的施工中,很多时候官兵们都是冒雨工作。
因为穿雨衣在上面,可能操作起来不方便?作业面上面,好多都是雨水,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好多战士想办法是用塑料布,就是缠到腰里面,坐到上面去。当时有好多人员上身,都是起了好多包,因为长时间,大多数都是一个礼拜穿潮衣服。
2006年12月29日,一个航天建塔人铭记的日子,经过三百八十二天的连续奋战,“探月工程”发射塔架终于提前修建完成。那一天在这座新建的丰碑前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虽然是各个系统建设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整个实战考验中各个系统能不能运转正常,充分的发挥它的功效,这也是作为总队来讲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
经过多次单项调试和合练,所有测试指标都表明,整个发射塔全部符合发射标准,可以交付使用。然而安装总队官兵的心却放不下来,他们急切等待着发射塔架最有力的实战检验。
2007年4月17日,一枚载着北斗导航卫星的火箭矗立在了新建成的三号发射塔架前。万籁俱寂,只等最后点火时刻的到来。杨晓明和几名战友一起,在距离塔架六百米的地方注视着利箭腾空。
那种心情就是说刚开始点火那时候很紧张,很紧张,因为只要离开塔架,点火成功,那这个塔架就没问题了。
这个塔架经过实践经验,我们是成功的。所以一发射完,我们第一时间就到现场,整个上下跑了一圈。
随着火箭的顺利升空,杨晓明的心也最终落地了。这一天他和他的战友们迎来了久违了的轻松。
2007年6月11日,一枚鑫诺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新三号发射塔发射成功,第二次验证了这座为发射“嫦娥一号”卫星而准备的发射塔的安全可靠。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静静地矗立在新三号发射塔前,中国航天事业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到来了。
利箭刺入苍穹,“嫦娥一号”卫星挺进太空,在庄严神圣的时刻,这些搭起天梯的人,感到更加幸福激扬。